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1669|回复: 3

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8 14: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澎湃新闻

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中,中轴线的规划,是中国人“以中为贵”思想的集中体现。

澎湃新闻获悉,北京时间7月27日13点45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对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审议完成,大会主席宣布,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北京中轴线”现场

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北京中轴线”现场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现场截图。澎湃新闻 图

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北京中轴线”现场

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北京中轴线”现场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 澎湃新闻 图

古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自永定门、正阳门到天安门,从故宫、景山、万宁桥到钟鼓楼,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中轴线”通过后现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发言 ...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中轴线”通过后现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发言 ...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中轴线”通过后现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发言。澎湃新闻 图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时表达了中国民众对于“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和振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他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中国将继续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代表遗产所在地政府发言。

“对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不仅是轴线,它也是一个建筑群,从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然后到端门,然后两侧的太庙社稷坛对称布局,然后天安门、金水桥,然后天安门广场和建筑群,正阳门又是正阳门和正阳门箭楼,然后到南段的遗存,然后加上先农坛,天坛两边对称,再到永定门,我们整体把它视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群,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此前在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讲座中说。

自永定门、正阳门到天安门,从故宫、景山、万宁桥到钟鼓楼

自永定门、正阳门到天安门,从故宫、景山、万宁桥到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时表达了中国民众对于“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和振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他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中国将继续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代表遗产所在地政府发言。

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申遗启动阶段(2012年至2016年),2012年,经北京市申请,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组织专家指导北京市启动申遗文本编制,初步提炼价值;支持北京制定“百项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实施天坛、景山、社稷坛、太庙、钟鼓楼、正阳门等中轴线重要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全面加速阶段(2017年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作为规划重点;北京市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班推进中轴线申遗;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建立运行部市合作机制,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工作,连续三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遗产价值、申报路径、遗产构成、列入标准等关键技术问题。攻坚冲刺阶段(2022年至2024年),2022年10月,经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同意,“北京中轴线”确定为我国2024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精雕细琢申遗文本,经反复研究,确定15个遗产构成要素整体申遗的工作路径;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连续召开9次部市合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申遗迎检重大问题,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建立央地跨部门协同管理工作机制;着力推进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正阳桥、天桥、南段道路遗址等重大发现,填补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空白”。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1月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报文本;2023年8月,圆满完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技术评估;针对专业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先后于2023年11月、2024年2月两次提交补充说明材料,并派代表团赴巴黎参加专业答辩,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详细说明北京中轴线的时空框架,清晰阐述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的延续性和古代与近现代部分的整体性,深入阐释“中”“和”传统哲学思想在全球范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24年5月30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形成评估报告,作出将“北京中轴线”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高评估结论,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夜景

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夜景


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夜景。澎湃新闻 资料

“对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不仅是轴线,它也是一个建筑群,从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然后到端门,然后两侧的太庙社稷坛对称布局,然后天安门、金水桥,然后天安门广场和建筑群,正阳门又是正阳门和正阳门箭楼,然后到南段的遗存,然后加上先农坛,天坛两边对称,再到永定门,我们整体把它视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群,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此前在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讲座中说。

乾清门 故宫博物院

乾清门 故宫博物院


乾清门 | 故宫博物院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始于2011年,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也于同期启动。2022年10月1日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2022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公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2035)》,规划划定中轴线遗产保护区域为遗产区和缓冲区,共计51.3平方公里。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此前接受专访时说,中轴线的故事,不是中轴线自己的故事,是中国文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志”。面对一个无序的外部世界,中国人心中的秩序很清晰,并依此建造了一座理想中的城市。

“‘中轴线’不仅有古代的建筑,也有现代的建筑,之前还有人奇怪,申遗申的应该是古代的东西,怎么天安门广场也在北京中轴线的概念里?事实上,世界遗产不仅是古代的东西,比如上世纪70年代建的悉尼歌剧院,以及不少上世纪的建筑,也是世界遗产。天安门广场不是作为单独的世界遗产,而是作为其中的一个遗产点,来反映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精神和思想在延续。中轴线是一个在当代依然生活着的活态遗产,至今还在向北、向南延伸。如果申遗成功,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群等几个遗产点,会成为中国迄今‘最年轻’的世界遗产。“吕舟说。

北京俯瞰图

北京俯瞰图


北京俯瞰图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组成,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南至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依据规划,这15处建筑及遗存是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

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

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


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

尽管北京中轴线早已存在,但首个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的是建筑学家梁思成。他在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开始使用“中轴线”一词,“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他用极大热情赞美中轴线,称北京“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对于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层面价值的认知,同样从梁思成开始。在梁思成1951年所著《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他盛赞“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美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作为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分享了一组数据: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处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缓冲区涉及514处各级文物。“中轴线构建了一个串联北京老城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体系,既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又通过活化利用、公众参与等方式反映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他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促进了市民的文化认同,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

北京的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它纵贯北京老城,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说:“在这个长达7.8公里的方圆空间里,形成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蕴含着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

国家文物局此前曾表示,希望北京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三个有利于”要求,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多重价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坚持保护第一、老城不能再拆,全面保护文物建筑、肌理格局和景观风貌,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鼓励社会参与,活化历史场景,完善支持政策,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公众。

中轴价值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图源:北京日报)

北京中轴线在区域选址、规划格局、功能传统、建筑美学、历史层级与变革实证六个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价值特征,并得到了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充分支撑。

区域选址:国家秩序的物质缩影:

北京中轴线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选址的理念。北京的城市选址按照“象天法地”原则,将地面上的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又遵循“山环水抱”的传统理念,将中轴线所在区域山水环境巧妙地与地理条件相契合,强调中轴线对北京城规划格局的统领作用。

规划格局:理想都城的规划范式:

北京中轴线整体展现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范式,并以紧密分布于轴线两侧的祭祀建筑突显中华文明对礼仪传统的尊崇,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格局历经千年发展至成熟的杰出范例。

功能传统:多元传统的空间载体:

北京中轴线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庆典活动的国家性仪式空间,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城市管理设施等城市生活空间联系起来,集中展现出北京老城复杂而多样的文化传统。

建筑美学:气势恢宏的景观序列:

作为中国现存最长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中轴线上重要节点的平面布局以模数化的比例关系形成强烈的层次与韵律的表达,以居中和对称的布局方式与形制设计展现出严谨秩序中蕴藏的差异与变化,以对景和框景等中国传统景观设计手法塑造出不同区段错落有致的景观意趣。

历史层级:延续不断的历史脉络:

北京中轴线是逾7个世纪北京老城历史不断累积叠加的产物。其北段规划格局形成于元代并沿用至今,中段和南段的规划格局与建筑景观形成于明代(1368—1644年),丰富于清代(1636—1912年),整体又于20世纪逐步发展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空间,并在今天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北京中轴线以累进而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现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变革实证: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

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北京中轴线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它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终结,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展现出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逐步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段落景观

北段

北端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以宏大的占地规模和高大的体量,与周边街区青灰色的、相对低矮密集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形成强烈对比。中轴线北段沿街繁华的商业建筑清晰地限定出居中道路的街巷尺度,形成南向的、阳光充沛、繁荣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景观。万宁桥与其所跨越的玉河水系则为中轴线北段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并与钟楼、鼓楼两座高耸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市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自北向南的第一重空间层次。

中段北部

中段北部的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这里有北京中轴线上等级最高的建筑,有灿烂、闪耀的琉璃瓦顶、富丽堂皇的建筑色彩,构成北京中轴线的第二重空间层次。景山是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视觉节点,从景山山巅的万春亭沿北京中轴线向南、向北眺望,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严整、壮丽的城市景观。而以万春亭为中心,东西对称布局有五亭,形成这一段落建筑景观的高潮。

北京景山远眺故宫

北京景山远眺故宫


北京景山远眺故宫(图源:北京中轴线 官网)

中段南部

位于北京中轴线中段南部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形态平缓、开阔,是20世纪50至70年代建成的国家庆典活动场所。位于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尊重并延续了传统轴线的规划格局,其以中国古典碑碣样式矗立于广场中部,与天安门和正阳门城楼等距,以强调居中格局的重要性。广场东、西两侧的国家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的位置、体量、高度与立面均对称均衡。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都采用平屋顶和古典主义柱廊形式,而色彩、装饰则采用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形式表达出特定的时代特征,充分烘托出居中纪念碑的统领地位,又与北京中轴线的传统景观意向和谐统一,构成北京中轴线的第三重空间层次。

南段

北京中轴线南段由正阳门,经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至永定门,构成了第四重空间层次。段落北部前门大街北段周边是繁荣、热闹的商业街市;而段落南部则是明清皇家祭祀礼仪活动的核心区域,这里一直保持着自然郊野的景观环境,森然的古柏与掩映其间的宏大祭祀建筑构成了自然、寂寥和神秘的景观形态。

北京中轴线申遗大事记:

2024年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9处世界遗产。

2023年2月 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文本

2022年10月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22年8月 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21年3月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修)》正式施行

2020年8月 《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2017年 “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2012年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1年 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

北京中轴线包含了哪些遗产点?一文解密

今天,“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14: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包含哪些遗产点?一文解密

央视新闻 田云华、张玥、王胜东

今天,“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鸟瞰

北京中轴线鸟瞰


那么,北京中轴线具体都包含了哪些遗产点,它们又各自蕴含了哪些重要历史价值?一文为你解密↓↓↓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s.jpg
北京中轴线鸟瞰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包括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共计15处遗产点。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成形于16世纪,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北京中轴线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钟鼓楼

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地标建筑,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区域共同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

钟楼

钟楼


钟楼

鼓楼

鼓楼


鼓楼

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位置自元代未曾改变,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它的位置及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万宁桥呈现出自元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万宁桥

万宁桥


万宁桥

景山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建筑和华丽的宫殿建筑于一体的景山,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人造山体以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

景山

景山


景山

故宫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之上,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同时,天安门、端门、故宫组成的朝堂区域与位于北侧的钟鼓楼市肆区域反映出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

故宫是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居中对称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富于韵律和变化的景观序列展现了“择中”的规划理念与杰出的建筑设计水平。这里也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是国家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故宫

故宫


故宫

太庙

太庙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规划格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太庙享殿为明代遗构,采用明清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规模空前,用料考究,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太庙

太庙


太庙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侧,与太庙以北京中轴线呈对称格局。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代表土地)和太稷(代表谷物)的祭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社稷坛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社稷坛

社稷坛


社稷坛

端门

端门位于故宫南侧,处于午门与天安门之间,为朝堂空间的一部分。端门与天安门一同以其高大的形体和端庄的风姿,烘托出皇城与皇宫轴线建筑的威严和神圣。明清两代,端门功能基本一致,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还是整顿仪仗之地。

端门

端门


端门

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为进出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与朝堂空间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端门以南,外金水桥以北,面朝天安门广场。其城台与皇城墙相连,共同构成明清皇城的南边界。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北侧设一对华表,城楼南侧设石狮两对、华表一对,均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天安门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礼仪的载体,见证了两千余年王朝统治的终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

外金水桥

外金水桥桥体的位置与天安门城楼的五座券门以及太庙和社稷坛的南门严整对应,桥体布局、桥面宽度、柱头形式和装饰细节均体现出“择中”的原则。作为进入明清皇城的先导区域,外金水桥是明清两代由皇城通向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也是如今国家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空间,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天安门及外金水桥

天安门及外金水桥


天安门及外金水桥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由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构成。天安门广场为长方形广场,南北长762米,东西宽280米,总面积达21.4公顷。形成于明代并于20世纪中叶扩建,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的重要实例之一。广场的规划格局延续并强调了以北京中轴线均衡对称的原则,其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是明清时期一组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功能城门建筑群。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

正阳门

正阳门


正阳门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东南部,北京中轴线东侧,与先农坛在位置与规划格局上呈东西对称。天坛物质遗存占地面积273公顷,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它的选址反映出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其位置、规划格局与先农坛以北京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布局,凸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更彰显了中轴线对城市规划布局的统领作用。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其建筑景观设计与营造展现出中国古代世界观,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

天坛

天坛


天坛

先农坛

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西南部,与天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呈对称布局。《礼记·祭统》记载:“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先农坛的选址沿袭了南郊亲耕的传统。先农坛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

先农坛

先农坛


先农坛

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为若干处分布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居中道路遗存,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历史标识,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由重建的城楼建筑及南侧瓮城地面标识构成。永定门曾为明清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所在,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重要地位,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

永定门

永定门


永定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申遗成功,总书记阐明深意、提出要求

新华社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对进一步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出要求。

  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价值。

  对于这次3个项目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其中深意。

  ——“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其中2个方面。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越多文化遗产得到认识和关注,越能帮助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越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

  另一方面,自然遗产的丰富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息息相关。让自然遗产更丰富、更受到珍视,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向世界形象地诠释了“何以中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的世界文化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

  ——保护方面,“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创新推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质地貌得到原生态保护……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通过总结申遗成功经验,健全长效机制,我们才能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传承方面,“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历经逾7个世纪的北京中轴线仍在生长。无论是晨跑通过古老万宁桥的市民,还是陶醉在鼓楼一层沉浸式数字展中的游客,都在其中感受着穿越古今的魅力。

  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历久弥新、造福于民。

  ——弘扬方面,“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繁荣人类文明、分享成功经验、加强保护合作——从世界遗产起笔,中国正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宁桥修缮、南中轴路大修!北京打造展示中轴文化交通廊道

京报网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市交通委根据中轴线申遗相关工作要求,组织实施了包括万宁桥修缮工程、南中轴大修工程以及永定门内大街大修工程在内的一系列项目,通过道路养护维修进一步修复中轴线历史风貌,将道路功能转型为展示中轴文化价值与内涵的交通廊道。

万宁桥修缮,千年古石桥继续服务交通

被誉为“中轴线上第一桥”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单孔实腹石拱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也是北京市目前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

2020年,万宁桥修缮被列为中轴线申遗工作中的重点项目,成为市交通委城养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一个文物桥修缮工程,该工程于2023年圆满完工,使这座古石桥焕发新生。

万宁桥

万宁桥

万宁桥

市交通委城养中心介绍,中轴线上的万宁桥自古以来具备突出的交通功能,桥面上是城市道路,地安门外大街南北贯穿;桥下运河东西流过,曾经通行运输货物的漕船。万宁桥是至今仍然在役的古石桥,道路通行需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修缮工程中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此,市交通委城养中心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地质雷达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万宁桥进行全面“体检”,获得了详尽的桥梁结构和材质数据,为精准修缮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通过静力和动力荷载试验,科学评估桥梁承载能力,为制定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桥梁的原始构件和风貌。针对石材开裂、勾缝脱落等问题,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咨询文物专家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采用传统古法修复技艺,如灌入桃花浆固结封护、小麻刀灰重新勾缝等,既有效防止外界侵害,又保持桥梁古朴韵味。

为减轻车辆对万宁桥的冲击,交通部门制定了机动车限速30km/h、限载总重20t、限载轴载13t的交通管理措施。同时采取了重铺沥青油面,调整优化桥梁纵横坡度修缮措施,重铺后的沥青铺装坡度流畅圆顺,减轻对万宁桥产生的行车震动,并在沥青下方增设橡胶沥青防水层,既有防水功能又具备应力吸收功能,提高桥面结构的防水性能,同时减小车辆对桥梁下部结构的冲击作用。

修缮中还注重提升桥梁周边环境的整体品质,对桥梁东侧墙被混凝土遮挡的部分进行了精细化清理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石材风貌。彻底清理桥体上的脏污,使万宁桥以更加整洁、美观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

南中轴路大修,“中央御道”全线贯通

南中轴御道南起永定门、北至正阳门,明清时期是皇帝前往天坛祭天或至先农坛扶犁必经的“中央御道”。 南中轴路(永安路-珠市口大街)段作为中轴线遗产重要载体,是中轴线南段尚未实现规划的最后一段。为提高御道可达性,南中轴路(永安路-珠市口大街)道路工程被列为中轴线申遗重点任务和市级重点工程,由市交通委城养中心于2019年组织进行了大修。

该工程南起永安路,北至珠市口大街,虽然全长只有523米,但该工程打通了最后一段御道,实现了从永定门至前门中央御道的全面贯通。

为确保中央御道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价值,工程团队与文物专家紧密合作,御道规制参照正阳门城楼下现存御道遗址和《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中20世纪40年代实测数据进行,石材用料、铺设方式和道路尺度都按老规矩来。中央御道由御心石、条石、斜墁组成,石材采用青白石,均经过严格筛选。御心石单块石材重1.6吨,条石单块石材重0.6吨,彰显大气厚重历史之感。斜墁上每一条刷道,都经过人工一条一条凿刻,营造出古拙沧桑韵味。效承古法、物勒工名,每块石材均加盖供货单位名称、生产日期、合格章,确保每块石材均可追溯。

南中轴路大修工程历时43天即完成,其中中央御道石材砌筑更是仅用时19天,充分彰显了参建单位的“工匠精神”。

同时,市交通委城养中心于2023年组织完成南中轴路(北纬路-南纬路)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建设。改造前南中轴南纬路、北纬路两个路口中央御道不连续,行人在路口需要绕行外侧步道,等待3次红绿灯才能到中央御道的另一端。本次改造通过在南中轴线与北纬路、南纬路交叉口增设人行过街灯控设施、人行横道和二次过街岛等措施,实现了南中轴线御道联通功能,保障了南中轴线慢行系统的安全性、连续性,助力实现南中轴路“空间有序、景观协调、风貌完整、慢行顺畅、标识清晰”的建设要求,服务中轴线申遗。

永定门内大街大修,提升中轴线交通环境品质

永定门内大街大修,提升中轴线交通环境品质

永定门内大街大修,提升中轴线交通环境品质

永定门内大街从永定门城楼脚下起始,直至南纬路路口,南有永定门、东有天坛、西有先农坛,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走廊,更是中轴线上承载深厚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关键纽带。为配合中轴线申遗工作,市交通委城养中心2021年组织完成永定门内大街大修工程,旨在通过道路维修提升区域交通环境,同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这次大修对永定门内大街进行了全面改造,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沥青路面铣刨加铺,确保路面平整舒适;慢行系统整治,提升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与便利性;同时还进行了标线恢复、通道维修及桥梁维修等,确保道路的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此次大修,永定门内大街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也有效优化了中轴线区域交通环境品质。

市交通委城养中心介绍,中轴线沿线所涉地安门内大街、景山后街、天桥南大街等十余条市管道路全部纳入重点区域重点道路设施台账,以高路况指标组织日常养护,高标准实施中轴线沿线道路设施治理,优化分类管理清单、加大典型病害治理力度,同时还将以需求为导向推动精细化管养,提升中轴线路域道路交通品质,助力全方位服务展示申遗成果和中轴线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宏阳,邓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 京ICP备05055065号-1 )

GMT+8, 2024-9-12 14: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